本期【大宸论道】邀请新疆天地集团广东省第四代住房事务部副总经理郑富强先生、大宸设计集团总建筑师黎国林先生,围绕第四代住宅建筑的概念、设计、实践及市场前景展开探讨,解析其发展逻辑与挑战。
一、代际划分和市场现状
第一代:茅草房(仅满足遮风避雨,无舒适性);第二代:砖瓦房(延续两千多年,居住条件改善);第三代:电梯房(城市化产物,高密度但缺乏自然连接);第四代:庭院房(在高层中融入空中花园与公共平台,对标地面别墅)。
核心特征:每户配备两层通高的私家花园(挑高≥5.6米,覆土≥50公分,面积30-100㎡不等),实现“空中种树养花”;设置350-500㎡公共共享平台,促进邻里互动,形成“微社区”;采用错层错向设计,规避上下层视线干扰,保障私密性。
市场现状:第四代住宅将自然引入高层,解决城市居民“缺庭院” 的痛点。多地政府出台试点政策,对符合标准的私家花园和公共平台不计入容积率,降低购房者成本(如佛山、惠州等地明确支持)。
二、第四代建筑的优势
居住体验升级:私家花园提供半室外生活空间,可种花、种菜、烧烤,甚至搭建茶室,提升生活趣味性;公共平台设置健身区、儿童游乐区等,促进邻里交流,缓解城市“邻里陌生化”问题。
经济成本优化:私家花园和公共平台不计容,开发商可通过“高赠送面积”吸引购房者,得房率比传统高层(公摊22%-28%)提高约12%;政策支持下,部分城市对绿化面积给予20%容积率折算,降低开发成本。
市场竞争力:作为差异化产品,相比传统高层溢价显著(如成都某项目开盘价较周边高80%),适合改善型需求。
三、现存争议与挑战
成本问题:结构成本增加:私家花园采用大悬挑设计(悬挑6米以上),需增加钢筋含量(主体每平米加30克钢筋),综合成本比传统住宅高500-1500元 /㎡;公共平台精装费用由开发商承担,若后期维护不当可能引发业主纠纷。
设计风险:部分项目因缺乏统一标准,出现“为做大阳台而牺牲功能”的问题,如卧室采光不足、上下层视线干扰(案例:成都天鹅湖项目因私密性差,房价十年未涨);北方地区因气候限制(如暴雪、大风),户外平台使用率低,需额外设计防风、排水系统。
政策落地差异:各地对“结构内/外”的认定标准不一,导致同类设计在不同城市可能面临“计容”或“不计容”的争议(如株洲项目获批,广东部分城市仍在试点)。
四、设计要点
私密性保障:采用奇偶层错向布局,使上下层花园错位,避免垂直视线干扰;卧室与花园分离,花园朝向避开卧室开窗,并用绿植遮挡(如株洲项目通过1.5米高绿植墙实现隐私保护)。
结构安全:大悬挑结构需通过计算验证抗扭、抗风载能力,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或钢结构;花园设置五层防水和防根穿刺层,公共平台配备智能排水系统(如成都项目经历暴雨考验无渗漏)。
功能适配:小户型(90㎡)配置30㎡花园,大户型(200㎡以上)可设空中泳池、私人停机位(如成都某豪宅项目);公共平台结合地形设计,如高层项目通过“空中连廊”连接各单元,提升可达性。
五、典型案例分析
成功案例:株洲立体园林住宅设计两梯四户,每户配45-100㎡私家花园,公共平台设网球场、健身区;电梯外置,住户可直接从平台入户,兼顾隐私与社交;29 层住户体验如“住在首层”,绿植覆盖率高,交房后入住率超 90%。
失败案例:成都天鹅湖项目问题根源:未遵循错层设计,卧室与花园正对,私密性差;阳台板遮挡下层采光,导致室内昏暗;缺乏统一维护,花园沦为“杂物间”。教训总结:第四代建筑需以“功能优先”为导向,避免盲目追求“大阳台”形式。
六、未来趋势与政策建议
随着政策完善(如广东佛山、湖南全省推广)和技术成熟,第四代建筑将逐步成为改善型住房的主流,传统电梯房可能转向公租房市场;除住宅外,可延伸至养老社区(促进老人社交)、酒店(打造空中花园客房)、写字楼(设置露天办公区)等场景。
对开发商:避免“概念炒作”,严格遵循《城市森林花园设计标准》,优先落地120-180㎡改善型户型;与政府合作争取政策红利,如通过“低容积率地块”开发高端项目。
对设计者:强化“全生命周期设计”,兼顾美观与实用性,如北方项目可设计可封闭花园应对冬季;利用BIM技术优化结构计算,降低超限风险(如超高层项目限制在100米以内)。
对政策制定者:统一“第四代建筑”认定标准,明确“不计容”范围;出台专项补贴,鼓励绿色建材和节能技术应用(如太阳能灌溉系统、垂直绿化)。
嘉宾认为,第四代建筑不是简单的“阳台放大”,而是居住模式的革命—— 通过空中庭院与公共空间,平衡城市化密度与自然需求,重构“高楼里的熟人社会”。
尽管面临成本、设计和地域限制,但其“提升居住品质 + 政策支持 + 市场差异化”的三重优势,使其成为破解当前房地产同质化困局的关键突破口。未来需以“标准化设计 + 精细化运营”推动落地,避免重蹈“伪创新”覆辙。